聾人走火警去年6月,西環觀龍樓發生奪命火警,有聽障人士身在火災現場兩小時後方知道火警發生,幸有驚無險,事件引起大眾關注聾人面對火災的逃生問題。
香港法例第95B章《消防(裝置及設備)規例》只規定警鐘聲音需覆蓋樓宇或處所的所有位置,以確保健聽者能夠逃生,卻未能保障聾人的安全。有聽障的公屋住戶現時一般僅靠屋邨職員的通知走火警,有房署外判服務商的職員稱,保安座頭有一份特別需要人士的名單,走火警時,保安會立刻上門通知他們。若該名職員所言屬實,「上門通知」的做法不但無效率(尤其在不能使用電梯的情況下),更對保安的安全構成威脅。 其他特殊需要人士走火警時有什麼潛在危機/需要? 聾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其他生命受威脅的時候? 有什麼可以使保安/其他人更好地協助聾人逃生? |
【醫生不足】24小時工作兼無限耐心 研發智能醫生成全球趨勢市民病有所醫 建立醫療理想國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醫生中位數是每1,000人約有3.2名醫生,香港是每1,000人只有約1.8名醫生。這簡單數字說明了一切,令人倍加嚮往公共醫療理想國。海外畢業醫生如果想在港執業,必須通過考試。於過去十五年,該項考試的合格率平均只有8%,每年僅有十餘名海外醫生獲准在港執業。新加坡並不以個別醫生的考試為甄選方法,而是挑選全球共一百多所高水平醫學院,其醫學院畢業生毋須考試便自動獲新加坡承認。新加坡不花分毫,每年吸納約400名優秀的海外醫生。若以本港300多萬元培訓一名醫生計算,等於新加坡每年「淨袋」逾12億元,而且讓獅城居民病有所醫。 大家還記得馬尼拉人質事件中下顎中槍的易小玲嗎?她在香港三年內經歷33次整形手術,全部以失敗告終,更不能進食咀嚼,一直只能吃流質食物,過着非人生活。後來經介紹前往台灣接受外科手術,結果一次「搞掂」。手術三天後,她已能再次嘗到咀嚼食物的滋味。她形容台灣的手術讓她重生。手術在台灣長庚醫院進行,台灣的先進醫療技術,狠狠刮了香港醫療體制一巴掌。新加坡倒是慧眼識英雄,長庚醫學院的畢業生毋須在新加坡考試,便自動獲當地醫務委員會承認。 看病一定要去診所/醫院找醫生? 有什麼其他專業範疇有人手不足的情況? 現時智能醫生有什麼不足地方? |
香港不眠夜香港有多達280萬人患有失眠症。看看這個令人筋疲力盡的問題,並想想我們的工作痴迷文化是否正在推動人們走向心理健康危機。 你昨晚是怎麼睡的?也許你很難入睡、整晚醒來好幾次、太早醒來⋯。如果你經常發現自己數綿羊,那麼你很可能會成為該40%會失眠的香港人。
香港大約50%的失眠症患者 ,大約140萬人,患有「原發性」失眠症,這意味著不是潛在的身體或心理狀況導致他們失眠。對於這些人來說,失眠可以說是由香港繁忙生活方式引起的病徵。張博士是一名精神科醫生,曾在英國和香港治療過失眠症。 「在香港,最常見的問題是壓力;工作壓力和城市生活。」他說。 「總括來說,香港人的心理健康正在下降」他說。 「還有許多財務問題,如高租金和工作文化。在香港,人們從上午9點到晚上9點工作,老闆要求高,工作氛圍有壓力。這是一個擁擠的地方,缺乏放鬆的活動,因此我們需要依靠更多的物質娛樂舒壓,與大自然的聯繫較少。我認為這些事情讓香港人在心理上更加不健康。」 Polina Shubkina就是這個類別的人 - 她幾乎一生都患有失眠症,並且從未真正理解為什麼:「或許有一天,我可能會弄明白!」。這位24歲的藝術家於2010年從歐洲移居香港。 「自從我到香港後,我的失眠情況有所惡化。我的生活方式不那麼被動,我的工作量增加了很多。在香港,我所經歷的是缺乏良好鄰里關係的社區。我與那些與之合作的人非常親密,但我習慣於在我的生活中擁有更多的人,在這裡建立朋友關係非常困難。」 有人指醫療系統沒有為失眠症患者提供足夠的服務。鐘博士認為香港很多全科醫生在基礎精神病學方面訓練不足。 「如果你去看醫生,他們大多數會告訴你放鬆,就是這樣!」他說。 「許多醫生如果沒有接受過培訓,就會認為精神問題是容易逆轉的事情⋯⋯他們認為你應該對此負責。這是一個極端。另一個極端是立即給你開催眠藥。」Shubkina親身經歷過這個問題。 「這裡很難找到一位優秀的治療師,其中一些根本沒用。他們只是說你不需要那麼緊張」 作為治療長期失眠症的人,張博士擔心香港醫生過度處方催眠藥。 醫學委員會的指導方針說,應該在最短的時間內必須開處方,但我看到一直沉迷於安眠藥的人,這種趨勢特別令人擔憂。據他說,長期使用這些藥物與認知障礙和記憶力衰退以及癡呆的早期發作有關。 為什麼人們在香港難以獲得足夠的失眠治療呢? 「在政府診所,我認為時間是一種限制。這就像去麥當勞一樣!你只有五六分鐘,可能沒有時間審查問題的根源。我們有一種處理失眠的快餐文化方式 - 開催眠藥,我們沒有受到優秀藥劑師的足夠監管。」張說。 所有這些不眠之夜中最令人擔憂的一點是,不僅僅是成年人,還有受到租金和工作壓力的人,他們正在遭受苦難。許多專家都認為,香港的孩子也患有與壓力有關的失眠症。 我們的新一代,他們受到父母的過度保護,他們應對壓力和日常問題的能力也隨之降低, 如果他們面臨壓力,可能會引起一些焦慮問題 - 這在香港是一個普遍現象。 「我可以看到很多孩子睡不好覺」張博士同意。 「他們有更生動的夢想,這意味著他們沒有沉睡,也很難入睡。這反映了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他們在一個更加受保護的環境中長大,但他們有更多的壓力。我可以預見我們的新一代會有更多情緒問題。」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兒童學業的壓力可能最終會影響他們在學校的表現。劉博士自己的研究發現,缺乏睡眠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學習和成績。 「在一項針對高中青少年的研究中,香港的平均睡眠時間遠遠少於其他國家」她指出。 「我們出現了問題。」 但是,我們是否真的會徹底改變我們痴迷於工作的城市中普遍存在的態度? 「有些人認為短暫的睡眠是一種很好的事情,他們吹捧它」劉說。 「這是艱苦工作的一個標誌,盡職盡責 - 香港人為自己很少睡覺而感到自豪。」 有什麼在家的失眠治療? 在香港,如何促進良好鄰里關係? 為什麼短暫的睡眠才證明員工是盡職盡責? |
重燃香港的快樂香港有一個問題—香港人的微笑不夠,至少這是香港最佳旅遊推廣者的結論。香港旅遊發展局負責人上週表示,在去年6500萬訪港旅客中,遊客投訴得最多的是關於不友善的出租車司機、餐廳服務員和銷售人員。香港作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長期以其生活壓迫感而聞名,市場研究公司Better Business於2018年進行的《微笑報告》發現,香港是世界上最嚴峻的城市之一。在接受服務質量調查的29個城市中,香港排在第25位——與2016年相比略有改善,當時它在37個城市中名列低位。
當談到購物者的評價時,香港得分為66分。現在,香港正試圖通過鼓勵企業和員工以微笑來增加旅遊業的發展。「微笑是免費的,何樂而不為?」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龐耀凱說:「你的笑容越多,遊客提供小費的機會就越大,收入就越多。」除了旅遊之外,香港人的負面情緒可能是更大的心理健康問題和強調物質追求文化的徵兆。香港是世界上生活物價最昂貴的城市之一,經常在《經濟學人》的年度城市排名中名列前五。然而,工資未能跟上成本上漲的步伐。香港的最低時薪將達到$37.5,但樂施會的一項研究發現,香港人需要每小時至少賺$54.5以確保城市的基本生活水平。許多老年人以最低時薪長時間工作,大多數最低時薪僱員是低技能服務工人,每天工作10到13個小時,幾乎沒有時間陪伴家人、朋友和娛樂,更麻煩的是香港的高昂租金。許多人將每月總收入的50%用於租金,並只獲得很小的居住空間。在文化方面,香港以態度粗魯而聞名,在谷歌上搜索的話將會產生一份論壇清單,討論香港人的粗魯態度,一個名為「人們在香港粗魯?」的TripAdvisor討論在三個月內獲得了80份回覆,其中包括一些引用短語的的士司機和他們的認真態度。 什麼使香港人不愛微笑? 香港旅遊有什麼其他可以加以改善的地方? |
當退休不再光榮 孤獨、百無聊賴、政策不足都在威脅退休人士在工作中遇到問題後,2012年初被迫退休,當時48歲的梁國光在接下來的三個月裡一直處於被孤立狀態。前工作場所培訓師回憶說:「每個人都在工作,所以沒有人有時間互相交流。」梁與在金融領域工作的妻子的關係在沒有孩子的情況下結婚,因為她對自己人生缺乏方向感到無助,很快就陷入了困境。他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家裡看電視,並猶豫應否回去工作。他問自己:「如果我找到一份新工作,我能夠工作多少年?如果我現在退休,我將在未來20至30年內做些什麼呢?」間中他會離開紅磡的家去深水埗的鴨寮街和旺角的電腦中心購物。
梁喜歡拿起USB充電線等便宜的產品,並自由地前往任何他想去的地方。但這並沒有持續多久。他意識到自己變得無聊和孤獨。他日益沮喪,說:「我每週都會看到同樣的產品,卻沒有一件是我能夠購買的。」 今年初對490名退休人員和半退休人員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超過十分之一的人不知道如何善用他們的時間,當中56至60歲的受訪者是最不開心和最孤獨的人群。 該調查由一個線上平台Happy Retired進行的,平台上列出了退休人員的活動,活動,建議和工作。其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37歲的楊明賢認為56歲至60歲的人感覺最糟糕,因為他們的健康狀況開始下降,孩子們長大了,他們正在經歷空巢綜合症,他們可能對未來感到迷惘。 楊說:「如果你沒有適當的退休計劃,你退休時便不會知道如何處理你的時間,由於社會不給予『年輕人』正確的支持和機會,他們的才能和經驗只會白白浪費。」 香港大學秀寶老齡研究中心主任樓瑋群博士說:「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有研究顯示積極參與智力,社交和身體活動都有利於預防老人癡呆症和抑鬱症等健康問題,但社會上仍然存在對老齡化的刻板印象,在香港,公開談論老齡化問題(如疾病和殘疾)仍然是一個禁忌。這可能會導致有這些問題的老年人避免參與社會活動。」官方數據顯示,未來20年,65歲及以上人口將增加一倍以上,達到237萬人。 到2036年,香港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將超過65歲。人口迅速老齡化意味著退休計劃和老年人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楊回憶說:「每天早上,他都會下樓散步,然後回家打開電視。當沒有什麼好看的時候,他會躺下來什麼都不做。當你沒有準備很好的退休計劃導致你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社交生活時,你就像正坐在等待死亡一樣。他父親的這樣的日常生活持續了多年,他表現出抑鬱的跡象。楊的父親現年67歲,患有晚期癡呆症並需要專業護理。 退休人士有什麼過人之處? 如何讓退休人士為社會創造價值,同時享受退休生活? 除退休人士,有沒有其他人與社會的連結出現距離? |
Slow Morning 才是 Good Morning香港早晨總是衝衝忙忙的,但如果能夠放慢腳步,享受一陣子的慢節奏,整天都會輕鬆不少。
挪威智庫 World Institute of Slowness 的創辦人 Geir Berthelsen 指出,在每一天的開始,他都會故意放慢腳步,這樣做有助激發創意思維,「企業領袖需要花些時間去忘記時間這個觀念,這有助於他們回到工作崗位時,能夠發揮創意。」Berthelsen 建議,在一天的工作開始前,至少 20 分鐘不做任何事。 顧問公司德勤(Deloitte)曾有報告指,超過 50%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醒來後 15 分鐘內就會查看電話,而人均查閱電話次數是 52 次。去年 11 月發佈的另一項調查顯示,約有 63% 受訪者表示,曾試圖限制自己使用智能電話的情況,但當中只有一半人成功。 冥想服務初創公司 Calm 聯合行政總裁 Michael Acton Smith 表示,Calm 應用程式的使用高峰時期是早上 6 時至 7 時。在創立公司之前,Smith 每天早上醒來都會先查看電話:「那時我已陷入一天的混亂之中,腦袋充塞著緊張的思緒。」但 3 年前,他改掉這個習慣,直到離家去上班,都不會再查閱電話。 過度使用智能電話的成因是什麼?這有什麼壞影響? 除智能電話外,有什麼使人們引起緊張的情緒? |
初老長者生活不求人本港人口老化情況持續,根據政府統計處公布的數據,去年每約3.55名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就要撫養一名65歲或以上的退休長者,而且該比率會持續上升,推算香港2066年每1.4人,就要撫養一名長者。
統計處稱過去30多年,香港人口老化趨勢持續,連帶影響香港的撫養趨勢。處方預期未來20年,香港人口將急速老化;推算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將會由2018年的17.9%,急速上升至2036年的31.1%;及後升幅將會放緩。到2066年,該比例會達到36.6%;即屆時每2.73人,就有1人是65歲及以上長者。 人口老化影響到打工仔撫養長者的重擔,按年越趨惡化。統計處公布「老年經濟撫養比率」,即65歲及以上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口數目,相對從事經濟活動人口的比率。去年每約3.55名打工仔,就要撫養一名65歲或以上的退休長者。不過該比率持續上升,推算香港2066年每1.4人,就要撫養一名長者。統計又顯示,人口老化及「老年經濟撫養比率」的趨勢,由今年至2036年間急速上升,至2036年後的升幅則開始放緩。 如何讓長者支持自己生活? 老年人口與經濟活動有什麼扣連的地方? |
提升工作效率電腦系統和資訊科技早已是辦公室的好幫手,但日常難免還有些繁瑣重複,而又高度手動的工作,不但容易令人感到疲憊,也有機會出現人為錯誤。
媒體「小編」每天要向各大社交媒體發布文章;定期把客戶意見調查資料輸入電腦,以上都是一些企業常見的繁瑣工作,極為機械化,涉及大量數據卻又對資料準確度要求相當嚴謹,萬一出現人為錯誤,可能對公司造成損失。 縮短法定工作時間,已成國際勞動立法趨勢,全球政府都曾面對這樣的議題,過往企業IT也在思考這件事,開發出更好的軟體系統幫助員工,就是普遍作法,這也已經行之有年,而現階段最夯的作法,則是要用AI來提供幫助,但AI的發展方向很廣泛,每個產業、應用著墨點也不盡相同,那麼企業現在可以怎麼做呢? AI如何幫助日常工作? 有什麼其他範疇為我們帶來繁瑣重複的工作? |